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学论文范文

环境学论文范文

环境学论文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数学案例是数学问题进行有效概括和集中体现的“载体”和“平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能够为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提供实践锻炼的有效“平台”.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要利用数学问题案例的生动概括性,设置出囊括教学目标要义、体现能力培养要求的问题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案例、解决问题案例过程中,享受到“劳动”的乐趣,获得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问题:设x为未知向量,a、b为已知向量,解方程2x-(5a+3x-4b)+12a-3b=0.上述问题是教师在“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在该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学生得出该问题案例解答的一般方法:“平面向量的数乘运算类似于代数中实数与未知数的运算法则,求解时兼顾到向量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问题案例设置环节上,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的渗透,将教学内容与问题案例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为学生搭建了探知新知内涵要义的“桥梁”.在探析解答环节,通过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抓住学生好奇质疑性,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经常有疑惑、经常有问题,这样,才能主动的去思考、能动的去创新.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生在学习探知的过程中,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充满能动的探知、求索情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质疑心理,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引发学生主动探知、能动探析的情感.如在“排列”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以及学习难点“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内容,在排列概念定义新知内容讲授前,设置了“某一班级的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学习教学用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古今中外名著.(1)如果从这两层书架上任取1本,有多少种不同取法?(2)如果从中任取学习教学用书和古今中外名著各1本,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等问题,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逐步启发诱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学习过程中,有效激活学生主动探析的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让高中生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展示评价活动双边性,设置易错性教学情境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课题内容。春天,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的生长,每周给小草量身高;看各种树叶是怎么一点点从枝上长出来的;把小蝌蚪养在鱼缸里,看着它们玩耍和成长;看燕子怎样衔泥做窝;看苹果树从长叶开花到长出小苹果。夏天,到村里的果园里看果实的长大和需要的各种管理,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园里的种植园内摘来西瓜、黄瓜、西红柿等,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到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小麦,看脱粒机怎么脱粒,感知颗粒归仓的意义。秋天到田野认识棉花、玉米、大豆、谷物等,采摘果实做标本;在树林里用双臂合抱的方法比较树的粗细,观察什么落叶,什么不落叶。冬天呢,则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感受冬天的天气变化,锻炼孩子的意志;下雪了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感受雪后空气的清新,进而进行环保教育等等。农村自然环境中蕴藏着无数的课题与秘密,等待我们和孩子一起去用心发掘。

二、直接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

为了使每个孩子能自然主动地进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之中,我总会设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情境,生动浅显的语言与动作激发他们,带他们入境,帮助他们理解记忆与思考。在这其中,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效果很好。自然物以其形象具体的特点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保持一定的时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小班“蚂蚁的触角”这一活动中,我把学生带出活动室,问“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小蚂蚁?”孩子们兴致很高,在院子里有土的地方找到蚂蚁。我在地上放下面包渣,让大家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招呼小伙伴,大家一起把食物搬进洞的,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最后引出蚂蚁的触角的作用:没有触角,蚂蚁就找不到家,找不到吃的,也不能和小伙伴交流信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在玩中就学习了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在“认识桂花”这一活动中,恰巧我们校园旁边有一棵桂花树,我把孩子带出活动室,从能闻到桂花香味的地方开始,让孩子根据香味的浓淡,自己找一找香味是从哪发出来的。大家最后都聚集在了那棵桂花树下,然后我们在树下观察桂花长哪儿、什么颜色、花瓣有什么特点、桂花的香味像什么的气味等等,我们围着树,以交谈的方式,轻松完成了活动目标,并且效果良好。

三、随时发现科学素材,及时指导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3篇

事实上,政府并没有袖手旁观。2005年政府对环境污染就进行过调研,提出过解决方案。2010年10月,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座日处理5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然而从之后的报道中,可以发现这座污水处理厂始终没有投入使用过。原因是什么?在2011年,原因是整个园区的污水收集率太低,还不到5%,在2012年,原因是“污水厂当初的设计量过大,而现在需要处理的污水量达不到污水厂的启动标准,一旦启动,厂子就要赔钱”。代替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是污水处理池。这些所谓的污水处理池,实际上就是通过自然晾晒和自然风干蒸发、固体物人工收集等措施,达到污水无害化处理。而且污水处理池底部的水泥存在许多裂缝,化工废水就是通过这些大裂缝渗透到沙漠中。污水处理池中的水,生化需氧量超标229倍;化学需氧量超标138.3倍;氨氮超标35.96倍;磷酸盐超标22倍;色度超标11.5倍;PH值达到1.24,属于强酸水。仅仅是通过蒸发处理,让人很难想象如何消除污染。除去渗透到沙漠中的污水,蒸发后人工收集的固体物又如何处理?也没有任何说明。

二、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为了发展经济,腾格里镇引入了浙江、江苏、天津等地的企业,甚至还有外资的企业。然而对于牧民反映的企业废水污染问题,镇领导却表示,这些污染企业对当地有好处,牧民的补偿,禁牧款都是这些企业出的。这是一个悖论。补偿和禁牧款,是为了生态保护而出,结果这些钱却来自于对生态的破坏。看似混乱的逻辑,底下却暗含了一个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财政收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钱。地方政府想要发展经济,想要搞工程,或者最实在的,想要养活当地公务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就是税收。为了扩大税收,促进就业等等,招商引资这招屡试不爽。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大量外资流入。而现在,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吸引着东部及沿海地区企业向内陆发展。对这些企业来说,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劳动力是廉价的,地租是廉价的,政府还求着你去,暗地里还有各种优惠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对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来说,招商引资,招来的是税收、就业岗位,还有当地官员的政绩等等。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留在了相对发达地区,而这些内迁的企业,许多都是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在这种情况下,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便会面对财政与环境的矛盾。在多个地方政府的相互竞争中,最常见的牺牲不是暗中的财政补贴或者低税率,最常见的应该是对环境的牺牲。环境的破坏,往往是慢性而长期的,不会对财政收入有当期的、明显的影响。而相应地,污水净化、废气净化等配套措施,运营成本巨大,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某些地方官员,只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没有出现大的环境问题,那么这个烂摊子就可以随手抛给下一任。这是一种代际不公平。这些特点,使得环境保护往往成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最容易放弃的阵地。如果某个地方政府不愿意就环境保护作出让步,那企业完全可以找另一个地方政府,因为愿意放弃环境保护的大有人在。腾格里镇正是如此。当政府下定决心要管住环境污染时,它斥资造了一座日处理5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但是要投入使用时,却面临着极大的阻力。一旦投入使用,企业就将增加一大笔成本,这不仅使得一些企业无法维持运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还使政府面对税收大幅减少的困境。财政收入锐减的结果,可能是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更不用说那些需要维护的基础设施,和正在建设的工程了。所以,在最后一刻,腾格里政府突然发现,如果使用这个污水处理厂,就好比是自杀。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污染继续,而治理却仅仅只是口号而已。

三、结论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4篇

融雪剂的使用还会对臭氧层造成危害,这主要是融雪剂会在积雪融化的过程中,缓慢的释放出溴与氯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是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会对臭氧层产生很大的损耗。

2降低融雪剂环境影响的对策

2.1是要渣类物质替代融雪剂我们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进行机械除雪之后应该于道路上铺撒一层碳渣或者粗砂,在起到防滑作用的同时来可以让这些渣类物质吸收热量,从而有利于积雪更快融化。使用之后的碳渣可以随即铲入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中,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

2.2转变融雪剂的使用方式科学的使用化学融雪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其一是融雪剂使用时机的选择,化学融雪剂通常来说可以选择在雪前与雪后两个阶段喷撒:在下雪前喷撒融雪剂,能够阻止雪落之后在道路上结冰,其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化学融雪剂的施用量,提升除雪效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在下雪之后喷撒融雪剂时必须要结合降雪大小以及天气情况,避免浪费。其二是应该选择不同除雪手段共用的办法,首先选择铲雪车对大面积的积雪进行铲除,之后使用较少的融雪剂避免道路结冰,在喷撒融雪剂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合理的位置,同时设置好围栏,避免化学药剂渗入绿化带的土壤中。

2.3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防护一方面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应该选择韧性较好不容易老化的透水沥青,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处理好因化学融雪剂对道路产生的结构损坏,另外还能够节省道路修补成本。做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防锈蚀保护,比如说可以选择混凝土引气剂,增强混凝土的抗冻性,或者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灰的用量,积极开发出抗渗性高的混凝土。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道路两旁绿化带的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化学融雪剂渗入到绿化带中,或者可以在道路两旁种植一部分耐盐性较高的植被。

2.4用铵盐与硝酸盐替代氯盐氯盐类物质能够有效降低冰点性能,而亚硝酸钠也能够起到这一作用,亚硝酸钠作为一种阻锈剂,不仅能够发挥出降低冰点的功能,还可以有效避免钢筋生锈。虽然硝酸盐与铵盐的性能略低于氯盐,但是当这些物质溶于水之后会形成氨水和碳酸混合液,这种溶液的pH值为7,属于弱碱性,不会对人体健康与植物生长产生危害,同时能够起到融雪作用,可谓一举两得[2]。

2.5积极开发新型环保融雪剂应尽快出台更加完善化学融雪剂质量标准规范,出台相关的法规对融雪剂的生产、检验以及使用进行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新型环保高效融雪剂的开发和研制工作。

3结语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环境与人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鼓励,启发幼儿对园内环境中的数学知识等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通过数学环境创设内容、方法、目标的优化,与同事、幼儿共同创设数学环境,提升环境创设的共同性和人文性。在幼儿园数学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应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家长帮助等途径进行数学材料的收集,然后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亲自参与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升幼儿的数学环境认知与构建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室的数学角里面,可以通过摆放颜色、尺寸不同的几何图形,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辨别和认识不同图形并说出其名字等途径,来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遵循科学化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环境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效果,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升对数学环境的创设与认识,提升数学环境与幼儿园自身教育开展的契合度。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认知能力为主线,也要把握数学环境与其他教学环境创设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考虑学习的效果,而必须将幼儿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结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作出系统的规划与构建。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力求以数学内容为主线,也可以按照实际的状况,在环境中亲身体验社会、自然等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幼儿园小班“自选超市”里面,可以通过陈列大小、颜色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购物的时候,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学习,提升幼儿的认知与生活能力。

三、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注重游戏法的贯穿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观测图绘制。该图的绘制主要针对城市环境中某些特定参数,例如化学元素种类,在该图中应当有相关的标示,且每种元素的检测值应当与分布地理位置进行对应。这继承了传统地球化学观测图的绘制方法。

(2)化学系统分布图绘制。该图需要针对区域进行,通过特定的观测手段与数据统计,将区域内地球化学的相关参数以空间分布形式展现出来。

(3)化学系统关系图绘制。有了化学系统的数据分布,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还需要将这些信息有条理的建立联系。例如水文观测与地球环境化学转移,运用模拟迁移对地球化学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景观地球学则更有利于展示地球化学的系统概览,对于化学转移的过程有更加直观的理解,相关化学控制因素也更加突出。这样的关系图能够有效的模拟真实环境系统的各项化学行为,并且在加入评价体系后,人类主观的参与可以将该图作为环境规划的主要参考内容。

(4)预测图绘制。更接近实际的地理图,通过分布图和关系图的分析,在预测图上针对区域进行环境污染的分析,预测污染的过程和涉及范围,在联系实际情况规划污染治理策略,是主要的环境治理参考图。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中人为因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释放了多种有害元素,这些元素一是生产活动释放,例如化肥农药的使用,向自然环境中释放了打破原有平衡的元素,还改变了土壤的主要结构,破坏了土壤化学平衡,相应的土壤受到污染还会将这些有害元素通过循环作用释放到更大的环境中;二是生活废物的排放,这些有害废物不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中,例如生活废水和垃圾,因为食物变质产生的有害元素因此进入土壤或者水环境,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填埋等几种处理方法又将这些有害元素富集起来,加重了城市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二、城市环境地球化学治理工程学

城市环境出现了严重污染,就需要人为进行治理和帮助环境进行自我恢复,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的相关技术和原理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理学是工程学新生分支学科,对环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其根本目标和基本科学思想来看,有着巨大的环境经济效益,应当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也可以称作是地球化学改造应用科学,利用地球自然资源和基础化学特性,尽量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按照原有化学环境进行人为的平衡。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地球环境化学基本原理入手,研究地球上各大生态体系及生态体系之间的关系,更关注了交互关系的研究,将污染原理、规律和环境效应直观的表达出来,所以地球环境治理工程学应当用做与环境发展,合理治理和修复以破坏的城市生态坏境。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渐渐地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对于室内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样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就开始慢慢地加大。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不同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可是如今的高等院校所注重的是对学生审美价值和艺术气质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很多高校毕业的学生拥有很高的学历却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够胜任公司的相关工作,因此只能够转行从事其他的工作,这样就流失了很多的人才。所以,市场需求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之间是存在着必要的联系的,为此,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对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对教学内容的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非常重要,而且在当前的社会上对于这一专业的人才也非常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在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做出特别的强调。而课程的设计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教学的设计方面

对于任何教学而言都是少不了理论教学的,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需要精炼简单,并且要具有系统性。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主要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这样做是为了锻炼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小型的项目设计工作,以便于满足市场的需要。课程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注意添加一些地方的文化特色,着重注意对学生环境艺术和文脉传承的培养。设计是我们人类对生活的美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笔者认为每一个设计艺术院校都需要有自己的教育特点,这样才能够脱离那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在环境艺术专业当中如何才能够培养文化的传承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两个方面说起,一个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一个是对地方经济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并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施工技术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在施工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施工技术的指导进行强化。要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施工操作的基本流程,对基本的施工操作方法做到认识和熟悉。还要对施工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施工指导能力。

3.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管理方面

在管理方面需要强化学生对工程预算方面的学习,还要将学生对市场方面的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提升起来,这些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对现代化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相关原则做到熟练掌握,对学生的阅历范围进行扩充,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对于学生自主创业的资本积累和经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和从业樊伟,对于学生的就业率和从业率。

(二)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当前,在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还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就是通过普通教室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模式更加适用于理论化的教学,但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却不太实用。主要是因为设计教学是强调动手的,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特点,而采用普通教室讲授方式就会显得不太合适。所以,需要对专业绘图工作室以及模型制作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做出必要的强化。专业绘图工作室需要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支持,还需要有教学机房和手绘教室。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平台使其更加地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对学生的设计灵感进行诱导,使学生能够以开放的思路来设计更多的艺术。而模型制作工作室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锻炼,这有利于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专业创造能力的开发,从而将学生的设计灵感诱发出来。只有将学生对设计材料的认知能力,对设计的操作能力,对施工工艺的认识能力都提升起来,才能够使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更加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结语

环境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对师生环境科学素养

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

我们选择了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调查问卷的方式,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部分师生对环境问题持关心态度(很关心和比较关心),对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森林砍伐和大量垦荒造成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有76.8%的教师和62.9%的学生表示很关心,这也许是和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日益明显,气候日益恶化,水资源日益短缺,人们对此深有体会的关系。尤其是“秸秆、垃圾焚烧”问题,有90.6%的教师和85.2%的学生表示很关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是农业大省并且是交通枢纽,焚烧秸秆、垃圾时,随着烈焰升起的滚滚浓烟不但有碍视线,大刹风景,影响交通特别是航空业,而且熏眼刺鼻,污染环境,特别是前几年人们深受其害并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师生而言,对于“野生动物种类减少”“石油、煤等燃料的使用使空气中的CO2增加从而使气候变化”“酸雨导致森林死亡及湖水变质”关注程度不及其它环境污染问题,这应该是值得注意的。在调查问卷中还发现他们对“医源污染”“白色污染”的关注程度竟是所调查问题中最不受重视的,师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而一次性医用塑料用品已成为各医院的必需品,其用量有增无减,这些医用塑料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废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是世界性难题,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2.师生对环境知识答案正确率

同样,我们对环境知识答案的正确性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师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但内容显然偏少,准确率也低,世界环境日师生答对率只有52.4%左右,世界地球日教师与学生答对正确率的只有32.6%与29.2%。具备重要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知识,是关心这个问题的前提,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对比统计来看,教师的环境意识略高于学生;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时,应该关注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添加相关教育内容,如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水灾、秸秆、垃圾焚烧、医源性污染问题等。

3.学生环境知识来源

在问卷中这项有意设置成的单项选择题中,学生均把主要环境知识来源归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报刊杂志及影视媒体,对学生环境知识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统与现代媒体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时效性强,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结合典型事例进行集中报道,创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对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效果极佳。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渗透、第二课堂退到了后面,在卫生学校能够很好渗透环境教育的课程如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化学、传染病及卫生保健等课程中,环境教育显然被忽视了。家庭的作用比较薄弱,学生从父母处获得的环境知识是课外各渠道中最薄弱的环节,出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的不平衡。

4.师生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

从问卷和沟通、交流中看出教师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学生,但是,统计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刑法》中是否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环境保护监督渎职罪”,教师中持肯定回答的只有25.8%和28.6%,学生中则只有17.6%和11.7%,显示出师生对环保法制认识的缺乏。从对师生环保法规的认知程度调查分析来看,情况稍好一些,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知道的比例达到56.2%/46.2%和36.2%/28.6%,而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知晓比例则都不足20%,显示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环境法制教育的迫切性。

二、学生对环境的态度

1.学生环境态度的认识

(1)学生行为的倾向性。环境意识要落实到环境行为上,而这种行为在调查问卷中只能是预期行为,是通过一些情景或对一些实际问题,考察学生的行为倾向,考察主体对客体的参与和行动。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表示约束自己有害于环境的行为倾向。63.4%的学生选择“虽然觉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12.2%选择“当场出来劝阻”,说明多数学生能选择正确的行为,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劝阻错误行为,与学生交谈,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一方面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报告,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勇敢地站出来主持正义。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具体环境问题的技能教育,如平时我们对有关公众参与监督及环保部门的技能范围和反映渠道的介绍较为欠缺等。91.5%的学生在购买东西时从不考虑环保因素,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每个人都对他人的环保行为缺乏信心,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而且心安理得,没有负疚感。要想改变现状,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优化社会环境,从而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种破坏环境的公众行为。

(2)学生对环境保护紧迫度的认识。调查表明,87%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一个人做起,不难看出学生环境态度上是积极的。

(3)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来看,学生是否同意垃圾分类的态度“每天从各个家庭生产出大量的垃圾,分类收集日常垃圾中的纸、玻璃、金属,是否愿意”这一具体问题回答中愿意做72.3%不愿意做的27.7%,也可证实学生环境态度是正确的判断。

2.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状况

对于“近几年家庭周围地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存在差异。对“居住的地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回答,认为最严重的前三位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认为“我国环境状况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差水平的”占38.2%,学生认为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也说明学生有环境意识。对全球性最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回答上,学生选择“人口膨胀、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的比例很大41.7%,是第一位。出现这种情况,与他们的亲身感受有很大关系,交通堵塞有目共睹,人口膨胀所造成的住房拥挤更是大多数学生所亲身感受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认识。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毕竟离学生还是遥远的,而且没有什么亲身感受,社会宣传及教育也不够。这类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远,但却带有全球性,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治理环境问题,最终需要治理这类本质性问题。同样,学生关心环境问题,也应当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全貌和本质。可以认为,中专卫校的学生对环境危害程度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亲身感受是重要的因素。从前面学生对周围环境状况评价及我国环境状况的认识上,也可以说明上述看法。由此可知,中专卫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日常生活环境的高度关注,而对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却知之不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赞成的观点”有43.6%的学生持正确观点,有26.6%的学生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显然,几十年来关于“人定胜天”的宣传对公众自然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对环境的观察和评价及预期行为可以体现学生的环境态度,也反映出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态度,是环境意识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部分。

3.环境教育方式的认知倾向

(1)学校开设环境知识课,学生愿意学的有66.1%,也是35.2%的学生最乐意学习的方式,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说明学生想了解环境知识;遗憾的是调查统计无一所学校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进行环境教育,这个结果和国际教育界提出的学校环境教育应该通过整个学校进行的趋势相差甚远,也与时代对环境教育的呼唤不相称。

(2)中专卫校开展环境教育方式的调查,普遍认为课堂渗透与学校内课外活动和是目前学校主要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分别是29.8%和49.6%,而课堂渗透教学占20.6%,这个结果和前面统计的环境教育知识来源相吻合。

4.学生参与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及开展的活动

从学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统计中,积极参加和愿意参加的分别是69.2%和12.4%,这说明环保意识在逐步增强。学生愿意参加的环境活动是课外的垃圾处理过程和社区环境保护行动分别有41.5%与30.4%。这可能与学生的好奇心有关,说明学生愿意参加校内校外的环境教育。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正规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内容除了传授环境知识以外,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形式,并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偶尔进行环境教育讲座与未举办的是50%。偶尔开展环保宣传活动75%缺乏经常性,学校从未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占85%,说明学校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同时也与学生愿意学并积极参加环境教育活动相违背,应加强环境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教育。

5.环境教育课程设置

从几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调查统计结果及笔者与调查单位的部分领导与职工交谈看,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是不够重视的,在交谈中只有少数职工(35.3%)认为应该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将环境教育设为学校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同时也没有一所学校的领导愿意将环境教育设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没有一所学校经常举办环境教育的讲座,没有一所学校组织过对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这种结果在环境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是值得令人思考的,同时也说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发展滞后的表现。

作者:刘冬妍单位:焦作卫生医药学校

第二篇:农村学校环境教育探讨

一、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观念落后环境意识不强。

当地教育主管领导、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都不够,认为开展环境教育会对正常的教学,特别是对升学率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环境教育缺乏主动性。尽管环境教育已经纳入教学大纲,但没有固定的环境教学计划;课堂上,教师仅根据自己的喜好等随意安排环境教育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因此学生获取的环保知识也是散乱的,非系统的。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即使开展大部分也是局限于植树、学校日常大扫除等,涉及其他的环境教育活动甚少。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受过专门的环境教育,缺乏专门培训,教师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严重缺乏,不清楚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治理方法,对环境教育的概念较为模糊,比较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相应价值观和技能的培养,影响了环境教育的质量和环境教育的发展。

(二)缺乏环境教育教材。

西部农村中小学在开展环境教育中,没有编制相关的环境教育教材,教师和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通常来自于电视、广播、报刊等杂志,获取的环境知识不成体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因缺乏专门教材且教师环境教育知识不足而不能开设环境教育课,以致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十分匮乏,对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大气污染、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都不了解,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与农村实际结合不充分。

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常常照搬《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方法或城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模式,未能结合西部农村的实际来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目前还没有根据农村区域特色而编制乡土环保补充教材,环境教育通常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递,未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环境意识整体不高。

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农村孩子往往在接触新事物、了解新信息方面尤显不足。学生环境知识匮乏,环境意识不高,参与保护环境的能力不强。比如在一些西部农村学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匮乏,不节约水电、浪费纸张、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践踏草坪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往往也局限于打扫卫生、美化环境等内容。

(五)家长环境意识淡薄。

西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人地关系紧张,农民的收入有限。一些极为偏僻的地方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掠夺性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观念较少,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再加上环境保护宣传相对滞后,缺少对农民的引导,随意抛弃、堆积生活垃圾,任意焚烧垃圾,大量使用塑料薄膜,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的情况较多,导致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负面作用。

(六)环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在许多农村学校办公费用少,在一些偏远山区学校老师的粉笔、备课本都是定量使用。在这种条件下,环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仍十分普遍。这些学校没有经费来添置环境教育基础设施;购买环境相关学习材料如教材、音像制品等;组织学生户外实践活动;支持教师参加环境专业继续教育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小学环境教育的良好开展。

二、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笔者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教育。

西部农村中小学应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提高环境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根据环境教学需要,系统性地安排环境教育课,循序渐进,力争做到有教学、有实践、有考核。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一方面,要参考城市乃至国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特别是要结合西部农村水资源极度缺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编制具有乡土特色的相关环境教育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根据农村周围现有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等,通过学科渗透、“互动式”环境教学、课外实践及远程环境教育等多种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周围自然环境面临的环境危机。西部农村聚居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可以充分挖掘这一特色,使之渗透到学生的环境教育中,以加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家庭教育。

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教育能力,才能确保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进修,学习新的环境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同时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了解更多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环保和教育部门都应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掌握开展环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能将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传授给学生。开展环境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环境警告,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提高环境意识、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改善身边的环境。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家长的环境教育,使学校、家长和学生在环境教育上相互促进。行政部门应开展面向西部农村家庭的环保宣传,引导农村家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合理使用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等,让家庭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环境保护的影响。另外,要引导家长改正只把考上大学才算成才的观念,树立爱护环境才是优育品格的理念。

(三)专项经费与试点学校齐抓。

环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农村小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阻碍了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因此,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设立环境教育专项资金,确保农村中小学有经费来购买环境方面的教学用品和基础设施,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支持教师参加环境专业培训等。

三、结语

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教育试点学校,积极采用课堂渗透、课外实践等各种教学手段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增强师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学校”是一套比较有系统、成熟的环境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带动教师和学生的家庭、还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作为建立环境教育试点学校的重要指导。

作者:曹芮李伟单位: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胜利学校

第三篇:高校环境教育下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感受、思维及情感等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融入社会的各个行业,其环境意识直接关系着社会群体的环保行为。本研究以秦皇市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分校、燕山大学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三所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兼顾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通过互联网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5份。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如下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回收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如雾霾天气,全球变暖,景区卫生等;93%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密切相关,如节约能源,绿色出行,垃圾回收,环境卫生等;89%的学生认识到了环境问题与人的监看密切相关,如雾霾影响人的健康,夏季肮脏的环境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疾病。上述数据显示,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缺乏了解,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有关环境的科普知识了解不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如仅有24.5%的同学认识到了废弃的纸巾和厕所纸是不可回收的;40%的同学认识到了反季水果是高耗能、高炭排放的产品;只有38%的同学正确的选出了属于致癌物的物质;53%的同学认可了洗衣粉或洗衣液出泡沫越多,洗净衣服的能力越强这一错误观点;有68%的同学能有效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缺乏了解,更有不少大学生对某些环境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

3、大学生环保参与行为不足,与环境保护意识不符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强烈,但有意参与环境保护行为不足。在校园中,超过90%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践踏过草坪;85.3%的同学没有意识到离开教室或宿舍要熄灯;通过在食堂餐盘回收台进行观察和统计,有70%的同学餐盘留有饭菜,造成粮食的浪费;外出时,仅有28%的同学记得带回或将垃圾扔进垃圾箱;超过60%的同学习惯使用一次性用品,如纸杯、筷子等。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由于“个人方便”的因素,很多人都没有践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其环境参与行为与环境保护意识相背离。

二、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高校开展环境教育,重点是提升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环境参与行为,普及环境保护的科普知识。结合本次调查,我们建议高校从如下途径去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1、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体制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缺乏了解。基于上述需求,我们建议高效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并尝试将其并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为例,早起的培养方案,分为公共通修课程、科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境,培养方向确立为平面媒体、视听媒体和网络媒体三个方向。公共通修课程和科类基础课程为人才的三个培养方向服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环境教育及环境保护,更多的关注相关技术的学习。从2012级开始,逐渐融入环境教育的实践课程,从2013级开始,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该专业尝试加入了20学时的环境教育公选课。在环境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观看影片、课内讨论、课外实践,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环境知识学习和环境保护行动中,并发挥大学生参与全民环境教育的宣传和带动作用。此外,课程尝试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借助于三网融合技术,开发了《环保与生活》科普网站,其技术路线和网站模块架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和教材,结合自身需求,强化环保知识。

2、创建绿色大学,全面落实环境教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有高级技术人才,又有职业师资。学生具备参与全民环境教育的意识并落实到日常行为中,更能发挥高师院校在全民环境教育中国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上融入环境保护,将“绿色大学”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将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大学生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生的绿色教育有绿色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两个方面。其中是重中之重,对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的影响和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加强绿色教育,既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又要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整个校园,创建绿色校园文化,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依托于《<环保与生活>网站》中的“环保之星”模块,通过在大学生中建立环保之星的榜样,推动大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环保,为构建绿色大学,实现全面环境教育添砖加瓦。

3、参与环保类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环保参与行为

环境保护意识不是知道环境知识就可以了,也不是喊一喊就能完成,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强化。在校内,通过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演讲、拍摄宣传片等不同活动,逐渐普及环境教育意识,深化保护环境的理念。在校外,积极在社区等场所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如变废为宝、节约一滴水、随手关灯等,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观念;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积极融入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农村等各地方,进行环境教育调研,为各行各业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全民环境教育宣传过程中,借助于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学科优势,依托于立体化教材中的《<环保与生活>网站》,在网站中自主研发环保知识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向社区、机关、企业和其他中小学院校人员,普及环保知识,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强化自身的环保参与行为。

三、高校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条件

1、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提供经费保障

环境教育不在嘴上,在于行动上。环境教育的开展,环境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学校要在学生活动经费中,专门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环境教育,并做到专款专用。同事,学生也要在实践活动中,自筹经费。如收集废旧物品进行二次销售,或拉去活动赞助商筹集经费。通过学校财政支持、学生自主筹措经费,构建多途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高校环境教育长期有序进行。

2、完善信息技术支持,构建环境教育的信息化环境

高校和社会上的信息技术用于十分广泛,但在信息技术应用于环境教育方面较少。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很广泛,将环境教育构建在互联网服务器上,构建校内无线网络,并培养专业教师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更新资源,从而构建环境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完善信息技术对环境教育的支持。

3、更新教师观念,培养环境教育课程师资

环境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目前环境教育课程的教师,聘用教师是学习环境知识的,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致使环境教育的教学性和教育性不能有机融合。同时,环境教育更多依赖于环境专业教师,其他学科知识参与性较少。这种现状与当前全民环境教育现状不符。因此,在高校师资中,首先普及环境保护理念,更新各学科教师观念,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环境教育。此外,借助教育优势,对环境专业教师普及教育心理学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

四、结语